双喜有些不安地说道:“听说,宁王善于结,与武将勋贵关系紧密……” 朱允炆摆了摆手,说道:“查一查,是谁告诉你这个消息的,把他抓起来审问。” “啊?” 双喜吃惊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看着双喜,眼神有些冷漠,说道:“你是朕的耳目,你听到的,看到的,往往是别人让你听到,让你看到的。去查吧,有人想用宁王来转移朕的视线,那就查出来,是谁这么聪明!” 双喜冷汗直冒,跪拜不起。 “看来,需要重新启用锦衣卫了。” 朱允炆暗暗叹息。 自己总不能什么事都从五军都督府或内阁大臣中得知,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私心与关系网。 若有人刻意隐瞒,自己也只能是坐在深里的聋子、瞎子。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创造,前身是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对于明初而言,锦衣卫的职权主要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利大到可以逮捕任何人,哪怕是皇亲国戚,而且抓了人之后,不需要三法司参与,可以自行审讯。 对于洪武朝而言,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便是无数大臣的噩梦。 《明史·刑法志》中的一句话,证明了锦衣卫的可怕: “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这种株连,很大一部分是锦衣卫一手“制造”出来的结果,当然,朱元璋偏执的神经与默许有关。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废掉了锦衣卫。 但在后来朱棣上台之后,锦衣卫再次被恢复,并和大名鼎鼎的“东厂”,成为了大明最恐怖的特务组织。 朱允炆清楚,大臣们对于恢复锦衣卫必然持反对态度,他们厌倦也害怕了那段黑暗无光的子,但朱允炆也不允许自己没有听话的耳目。 只靠着五军都督府、内阁与言官,很可能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朱允炆并不崇尚暴力,却需要类似于锦衣卫的机构,为自己打探消息,提供更详细的情报。 考虑到直接恢复锦衣卫遭遇的阻力太大,朱允炆决定重新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一个由自己直接掌控,负责大明帝国各类情报调查的部门,名为: 大明安全局! 朱允炆组建大明安全局,只是对皇帝亲卫部队的重新组合与应用,并不需要内阁与六部审批,但为了避免内阁与朝廷官员恐慌,朱允炆特意下了一道旨意,大意是: 大明安全局,主要负责防范、打击危害大明王朝安全的行为,开展隐蔽战线的对敌工作,保卫大明安全,维护社稷稳定。 至于刺探情报、调查军情、听闻消息什么的,自然也是为了大明王朝的安全所为。 为了避免大明安全局权力过大,肆意胡为,朱允炆下令,没有自己或内阁许可,大明安全局不可擅自逮捕、羁押、审讯任何官员。 换言之,大明安全局只有调查权,行动权,但没有逮捕权、审讯权,若是需要审讯,则需会同三司,不可独立审讯。 相对于锦衣卫而言,大明安全局已然去掉了獠牙。 内阁纵然是想反对,也反对不出来,朝廷中一些官员也表示了担忧,准备上奏折反对,可奏折还没递上去,便被内阁扣了下来,说不定明天就给烧掉了。 无他,皇上给了内阁与六部面子,内阁和六部也得照顾下皇上的脸面,不是吗? 纵然是崇尚文治的方孝孺,对于大明安全局的设置也没有说半句不的话。 从本上来说,大明安全局与锦衣卫并没有区别,都是为皇上负责的独立情报、护卫机构。 但从特征上来看,锦衣卫是缰的饿,见到人便扑上去咬,不死不休,咬死一个,接着咬另一个。但大明安全局不同,它更像是一匹被人握着缰绳的马,纵可以嘶鸣、奔跑,终究是不会咬人的。 这样的机构,方孝孺不反对,因为这是帝王的手段。 几位大佬不发话,底下的人怎么喊都没用。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十,朱允炆明旨,设大明安全局。 大明安全局登上大明历史舞台,成为了朱允炆手中的一柄钝厚的剑,不见锋芒,却锐不可当! 七月十六,扬州府外。 朱棣看着远处来接自己的李增枝,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笑意,对身旁的丘福说道:“这些人,还是有用处的。” 丘福瞥了一眼李增枝,含笑道:“王爷说的是极。” 距离近了。 李增枝下马,高声喊道:“前军左都督李增枝,拜燕王。” 朱棣连忙下马,喊道:“李都督,快快请起。奔波月余,在这扬州府得见家人,令人快。” 李增枝见朱棣毫无架子,又称自己为家人,嘴角顿时笑开,连忙请道:“叔父,我在城中安排妥了,还请叔父移步,休息一二,再赶往京师。” 第十五章 朱允炆的调令 李增枝是岐王李文忠的次子,而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这一层关系上来看,李文忠与朱棣,属于姑表兄弟。 如此一来,李景隆、李增枝,便需要称呼朱棣为表叔父。 在年轻的时候,朱棣便跟着李文忠学习战争,自然与李景隆、李增枝关系密切。 朱棣自北平赶往京师金陵,在这扬州府遇到了“亲人”,自然是欣,加上李增枝很会做事,安排朱棣等人进入扬州府,直接包下了一座酒楼,命令军士看守,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在酒过三巡之后,李增枝屏退左右,朱棣不动声,抬了抬手,让丘福等人也退了出去。 李增枝见房间中在只有自己与朱棣,便放心下来,举杯敬了朱棣一杯酒,说道:“叔父,我们是一家人,便不说两家话了。” 朱棣默然点头。 论血缘关系的话,说是一家人,没错。 李增枝低声问道:“叔父,如今圣上心思难测,前段时间先推出了内阁,这才没多久,又推出了新兵之策,数前又设置了大明安全局,朝堂内外,人心惶惶啊。” “哦?怎么讲?” 朱棣看着李增枝问道。 对于朱允炆的手段,朱棣是听闻且支持的。 就算是自己上台,也必然重要一批人代替自己干活,否则,皇上直接管理中枢,大小事都需要自己过目,就算不累死,也得烦死。 内阁的设置,朱棣认为这是很天才的手段。 至于新兵之策,大明安全局,朱棣都可以接受,并不认为这些举措,会导致人心惶惶。 李增枝叹了一口气,说道:“如今朝堂大权,都收归六部与内阁,官员一个月只能见两次皇上,纵是递上奏折,弹劾个人,都可能被内阁扣押,长此以往,大明的江山,可就成了内阁的江山了。” 朱棣淡然地品着酒。 对于内阁拥有多少权力,朱棣是清楚的。李增枝的话,过于危言耸听。 李增枝见朱棣不说话,又言道:“新兵之策推行需裁兵十万,这十万可都是裁到了我们勋贵身上。尤其是一些与我们有深的军士将校,更是直接被削去了官职,带着兄弟们离开了京营。” “这些兄弟找上了门,我们管还是不管?管吧,管不了那么多,又不能违背皇上旨意,不管吧,任由他们落街头,作为昔同袍,如何能忍?” “皇上只顾推行新兵之策,却动摇了京营之,是局之相。再说那大明安全局,摆明了便是锦衣卫,皇上新掌大权才多久,便违背太祖意愿,重启锦衣卫,可见皇上,并没有领略太祖治国方略啊。” 朱棣看着李增枝,那一句“没有领略太祖治国方略”的话,如惊雷一般闪过朱棣的脑海。 这是一个完美的理由! 太祖废除丞相,朱允炆设置内阁代替丞相。 太祖扩大京营,朱允炆裁撤京营。 太祖撤销锦衣卫,朱允炆设置大明安全局。 从朱允炆最近的一系列作为上来看,其行事风格、办事方法,都明显有悖于太祖! 若是以“不尊太祖,擅改治国方略”为名,证明朱允炆不是合格的大明接班人,那到时候起兵,便可以打出“立国本,恢祖制”的口号,告诉天下人,我朱棣才是最理解,最能把握太祖治国方略的真命天子! 李增枝看到了朱棣目光中闪烁的芒,看到了朱棣那无言的渴望,用手指轻轻敲了下桌子,说道:“叔父,我们可是一家人啊。” 李增枝将“我们”两个字,说得很慢,用目光着,表达着隐晦的意义。 朱棣是聪明人,如何不清楚李增枝的话中话。 李增枝这是告诉朱棣,若是朱棣有心,那他们便是朱棣的力量,帮助朱棣成就大业。 朱棣放下酒杯,呵呵笑道:“连来奔波,确实让人困乏了许多。如今喝些酒,竟有些不胜酒力。” “换酒并不难啊。只需要……”李增枝眉头一抬,拿起一旁的酒壶,随手倾倒在地上,看着朱棣,缓缓说道:“酒倒了,便只能上新酒了。” 朱棣眯着眼,听着酒水倒在地上的声音,似乎是千军万马的嘶鸣声,收敛了心神,说道:“酒要倒的时候,可是有很多人会扶正的。” 李增枝盯着朱棣,轻轻问道:“太祖刀下亡魂多,燕王马前无人挡。” 朱棣接过李增枝的酒壶,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说道:“不知道京师的风大不大,天气好的话,本王倒是想去紫金山走走。” 李增枝凝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王爷一定会如意的。” 一席话下来,李增枝清楚了朱棣的心思,他不是没有反心,而是还没有拿定主意,一方面担心朝廷大军围剿,一方面担心朱允炆会在京师对自己突然动手。 可拜朱元璋所赐,大明开国功臣,尤其是武将,基本上都被杀绝了,如今的大明朝廷,能统帅大军作战的王爷与将领中,也只有寥寥数人。 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与长兴侯耿炳文。 再其他,李增枝环顾大明,不过尔尔。 朱棣明白李增枝的话,也清楚这是一个机遇。 但机遇存在,挑战也极大。 朱允炆是皇帝,他可以调动全国的兵力围剿自己,兵力何止百万? 而且朱允炆在南京,自己的大军在北平,隔着两千多里路,就算是朱允炆不派一兵一卒,自己光赶路,最快也需要近一个月,若是需后勤、辎重补充,更需要数月之久。 就算朱允炆没有能战之将,但他手下数量庞大的大军,足够让朱棣慎重至极,再三思量,一旦朱允炆发狠,或自己一个决策失误,很可能会被人干掉。 朱棣不想死。 造反这个工作,收益极大,但也风险极高。 干好了,君临天下。 干不好,身死九泉。szruNFEng.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