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变得简单了。 汤建军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开口问道,“王院士,我记得曾经听你说过,f 线是可能一直持续的,那么什么样的能量强度,才能支持f 线一直持续?” “这个只能看实验。” 王浩道,“如果内部能源强度支持释放f 线的同时,不影响到支撑湮灭力场,就可以一直持续。” “数据上来说,我个人预估,f 线 线持续三十秒以上,那么大概率就能一直持续了。” “如果用β元素制造的颗粒 材料,再加上内置一阶氘氘聚变反应……大概就能实现吧?” 第四百九十八章 空间站面临直接威胁,宇航员:以后在也不来了! 以氘核聚变为内置能源的f 线发生技术,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一个方向就是底层的超导材料。 底层超导材料支持制造更强的湮灭力场,包括反重力场和强湮灭力场薄层的强度都会提升。 现在核聚变中心装置所用的底层超导材料,是以α铁元素为基础,也就是常规一阶铁基超导材料,α铁元素会产生特异现象,所制造的湮灭力场强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如果换做是β元素制造的超导材料,就不会产生特异现象,制造出的湮灭力场强度自然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中心装置选用α铁,主要还是因为安全 。 最初的设计依靠的就是α铁,β铁是后来才使用进行实验的,相关的实验数据并不多,自然就缺少安全 。 第二个方向就是升级原材料,用一阶氘材料进行聚变反应。 核物理研究组已经实验了一阶氘氘爆炸实验,并收集到了很多的数据,能够确定一阶氘氘聚变的反应强度更高,也就代表单位材料制造的能量更高,而中心装置得的内置能源强度,和f 线持续时间存在正相关的影响。 不过更高的能量强度,也就代表控制起来更加的有难度。 这也是没有选用一阶氘为原材料的原因。 在f 线释放实验结束后,各项检测数据也都出来了,其中一项重要数据令人有些失望。 “我们计算出的f 线强度为14.9t到15.8t,参照基准是锡铂铅合金的磁化强度。” 向乾生对其他解释道,“锡铂铅合金材料是材料检测中心计算组发现的,这种材料的磁化数据和湮灭力场强度之间,存在符合二次函数曲线的关系。” “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确定关系是准确的。” 他补充了一句,“最少在20倍率湮灭力场强度以下是准确的。” 科学院材料所的学者们顿时有些失望。 这几个材料所的学者们,都非常期待能够参与实验,因为他们能第一时间接触到高倍率湮灭力场制造的磁化材料。 他们都非常羡慕汪辉和周青。 事实上,国内化学基础单质材料研究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学者不羡慕汪辉和周青,他们是湮灭力场实验组工作,能够第一时间得到高倍率湮灭力场制造的磁化材料,也就代表能第一时间发现‘新的升阶元素’,或是有其他新型元素、材料特 的发现。 那几乎等于是近在眼前的成果。 现在他们终于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到高倍率湮灭力场制造的磁化材料,结果制造出的f 线强度并不令人 意。 这种强度还赶不上湮灭力场实验组的技术。 不过还是有很多期待的。 即便湮灭力场实验组制造过类似的磁化材料,也被材料检测中心仔细研究过,但他们也算是第二个研究的团队了。 第一个肯定能有很多新发现。 第二个…… 也许也会有新发现呢? 王浩倒是不在意那么多,磁化材料就只是技术附带产物,重要的是,f 线强度并不令人 意。 他本来还希望超过20倍率,但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 设备内置能源强度对f 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持续时间、覆盖范围上,对于f 线强度的提升效果,甚至还赶不上高磁干涉影响。 “还是要用β元素啊!” “只有直接 提升湮灭力场强度,才能够大幅提升f 线强度……” “两者存在直接关系。” “但是,用β元素,也就代表要制造第二台核聚变设备,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王浩也只能无奈的摇头。 …… 当核聚变工程组召开实验总结会议的时候,地球另一边的阿迈瑞肯国家卫星中心大楼,也在讨论着f 线相关的问题。 他们不是讨论f 线,而是讨论卫星拍摄到的‘黑线’。 有个叫蒙特罗-贝加尔的图像分析师,把卫星拍摄的一张照片放大到最大程度,发现左侧区域出现了一条黑线。 即便图像是在背对太 的方向拍摄的,周围都是暗淡的一片,连微弱的光都很难看到,黑线看起来依旧相当明显。 那是纯黑的一条直线。 蒙特罗-贝加尔 觉有点不对劲,他抿着嘴朝着旁边的同事招手,“莱姆,看看这个是什么?镜头好像出现了坏掉了。” “掉帧了?” “不,是出现了一条直线裂纹,很纤细,只有放大以后才能看到。” 莱姆凑过来看了一眼,不在意的说道,“正常的吧?也许等白天的时候就没有了。” “……好吧。” 蒙特罗-贝加尔想了想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就只是放大照片后的一条黑线而已,很多镜头设备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他仔细想了一下,还是做了一下记录,并把照片上传到了系统里。 这件事就过去了。 几个小时以后,艾德里安-戴维斯正准备下班,收拾东西的时候就发现了一条提醒,他点开才注意到是太空监测团队发来的信息。 这条信息包含着一张照片,是国际空间站的高倍率摄像机拍摄到的,照片是背对地球拍摄的,画面全部是暗淡的。 在暗淡的背景下,照片边缘角落出现了一条黑线。 太空监测团队还发来了询问信息,“这条黑线出现的很不正常,我们已经确定拍摄照片的摄像机没有问题。” “卫星中心是否有类似的发现?” 这是一个例行的询问。 实际上,卫星中心和太空监测团队,每天都会有大量类似的事情发生,一般 本就没有人在意。 艾德里安-戴维斯也没有在意,他仔细看了一下照片,觉得只是光线影响,或者是电子设备受到干扰,总之可能 有很多。 他正准备回复的时候,出于谨慎的工作态度,还是查看了一下今天上传的信息,结果就找到了蒙特罗-贝加尔记录。 他翻看了蒙特罗上传的照片,再对比太空检测团队发来的照片,顿时变得认真起来。 “是巧合吗?还是什么问题?” “不只是照片上的巧合,经过计算以后,黑线正对的位置都接近核聚变中心装置。” “这……还能是巧合吗?” 艾德里安-戴维斯有些想不明白,还是把两张照片和对应的信息上传给了情报中心。 他的工作到此结束。 那条黑线具体是什么,就需要其他部门来做判断了。 阿迈瑞肯的情报中心是24小时工作的,他们第一时间就收到了艾德里安上传的信息。 如果黑线正对的地面位置不是核聚变中心装置,他们大概率 本就不会在意,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情报中心负责人马上就想到了湮灭 线,他第一时间找到组里的专家,还联系了格鲁姆湖计划实验基地的学者帮忙分析。 一大群人分析出了一个结果—— “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 ,黑线就是湮灭 线,而且是核聚变中心装置释放出的湮灭 线。” 情报中心马上给上级决策层做了报告,“照片上出现黑线是很正常的,但几个事件同时发生的可能 不大。” “首先,探测卫星和空间站,几乎同一时间拍到黑线,而且持续时间都在13秒到18秒之间。” “其次,黑线正对的位置就是种花家核聚变工程基地。” “最后……” 情报中心负责人说道,“我们已经知道了湮灭 线,还知道湮灭 线和湮灭力场设备有关。我询问过好几个顶尖学者,也包括库博团队里的科罗特,确定了一件事,核聚变装置,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复杂的湮灭力场发生装置。” “几条信息加在一起,我们有理由相信黑线就是湮灭 线,换句话说,核聚变团队正在利用中心装置,进行湮灭 线发生实验……” 这个推测的结果是很可怕的。 决策层听着都 觉心惊胆战,最可怕的并不是拍到了黑线,而是黑线持续了十几秒钟。 如果黑线就是湮灭 线,也就代表种花家掌握的湮灭 线技术,可以轻松的击中低空卫星,甚至是击中国际空间站。 一号决策人听着报告都用力 了 额头。 他们之前只是认为湮灭 线有危险,能够直接威胁到卫星,但并不认为种花家的湮灭 线技术,能够直接击中卫星。 威胁和能击中是两回事。 比如,有新的国家制造出了某种导弹,其导弹覆盖距离已经包含了另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另一个国家就可以说,“这种导弹技术已经对我们产生了威胁。” 实际上,因为是研究的新技术,威胁还是很小的。 也许被导弹覆盖领土的国家拥有完善的反导体系,而新研究出的导弹肯定大概率远谈不上 准,等等。 威胁,说的是‘可能影响’;能击中,就是直接影响了。 就好像路上有人拿了一把刀,另外一个人,则已经把刀放在了其他人的脖子上,只要一用力就能够杀死对方。 哪种情况更可怕呢?sZrUnFENG.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