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首先完成课业,收拾好之后,眼巴巴将温秀才瞅着。温秀才被看得没办法,摇头道:“想去就去吧,不要玩得太晚。” 二妹忙跑去厨房喝了口水,快步走出家门。小妹随后也完成了,想要偷偷溜出去,被温秀才叫住,让她继续在家里看书。 小妹扁扁嘴,不服气道:“为什么二姐都可以出去?” 温秀才瞪她一眼,“你又不喜看戏,你去干什么?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 小妹不情不愿回来,抖开被子,蹬掉鞋子钻进被窝里,捂得严严实实,连衣服也不。 第二天吃过中饭,大妹小睡片刻,从卧房出来。温秀才进屋让大妹出去一下,有人送信给她。 大妹边猜边出去,付了三个铜板给送信的人,拿了信,拆开来看,原来是苏慕亭苏姑娘写给她的。 “温思妹妹台鉴:三月天,万物始复苏,值赏花探柳之时,县台大人定于三月三在兰溪边举办‘曲水觞’,凡受邀请者,可以携好友入内,把酒临风,共赏之乐,愚姊无才,侥幸亦在邀请之列,遂恭请思妹前来,敢告前驺,余翘首以盼。” “什么是‘曲水觞’?”二妹问。 温秀才当书生的时候,最喜和学子们一起做这些文人雅士的事情,诗作词,共技艺,但是女子参加的跟他们的不同,具体有什么不同,温秀才没有见识过,但不能在孩子们面前丢了面子,咳嗽一声,道:“就是在上巳节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喝喝酒,唱唱歌,跳跳舞。” “没劲!”小妹丢开手,跑出去玩。 二妹眼巴巴瞅瞅温秀才,又眼巴巴瞅瞅大妹,最后去屋后拔草。 温秀才叹气,让大妹别放在心上,道:“这是县太老爷设的宴,寻常人本入不了局,那位苏小姐愿意带你,已是不易,你且珍惜这个机会见见世面,二妹还小,今晚睡一觉,明天就没事了。” 新衣 因要参加上巳节,不能穿得太寒碜,孙大娘带大妹进城里扯了块好料子,放在制衣店里做时新的款式。这一天孙大娘进城送货,把衣服也拿回来,让大妹试试合不合身。 陈家绣坊的小儿子过来借花线,他们绣坊近有批绣品赶着完工,但是橘黄和紫红的花线已经用完,他爹一早进城去买线,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所以他娘让他到孙大娘这里先借一些救救急。 “不会是又去赌了吧?”孙大娘边问,边让绣娘去库房拿四支线给他。 “谁知道呢!”小儿子叹气,捡了凳子坐下,担心道,“今晚怕又有一场大架要吵。”环顾一下绣坊,好奇问:“温姑娘呢?” “在房里试衣服呢。”孙大娘说着,接过绣娘递来的丝线递给小儿子。 说曹,曹到。大妹穿新衣服出来,走到孙大娘面前转了个圈,征求她的意见:“大娘,还可以么?” 大妹虽说还未到及笄,但该长的地方都长了,个头又不矮,长手长脚,穿上这衣服更显得□□,引得众绣娘们停下手里的活,走过来七嘴八舌夸耀。 “跟城里的小姐一个样。” “果然是大姑娘了。” “提亲的人还不踏破你家门槛!” 说得大妹红了脸,急急走回内室换衣服。秀娘们意犹未尽,讨论着也要做一件一样的衣服,回去干工了。 小儿子犹在发愣,要接绣线的手僵在那里,不拿绣线,也不收回去。孙大娘啧了一声,用绣线他的手。 小儿子“哦哦”叫着回神,接过绣线,告辞回家,临走前又转头看几眼屋内,见大妹再没有出来,终于死心走了。 小儿子对大妹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家绣坊和孙家绣坊离得不远,两家若是有个缺东少西,经常会去对方那里借一借,只是大妹平不修容颜,且又穿宽松的衣服,洗得泛白的青布直衫也常常拿出来穿,小儿子并没有将她当一回事,直到今,才有惊之。 小妹在学校里闯祸,将一个男同窗给打了,额头上磕出好大一个包,男同窗的老爹原先提了柴刀,拿出干架的势头气冲冲来学校找打人者算账,结果发现眼前站着的竟然是娇娇弱弱的小女娃,转身便给他儿子劈头盖脸“啪啪”两巴掌,怒道:“他娘的,连女娃娃都打不过,养你何用!”然后骂骂咧咧,提着儿子走了。 罪魁祸首的是小妹,为正视听,同时警戒学堂里其他学子,教习决定对小妹做出惩罚,打戒尺是免不了的,“啪啪啪啪……”二十下,打得手掌心破皮血。 小妹倔强,咬着牙齿一声不吭。教习再罚小妹归家三,好好反省。 温秀才气得直发抖,连药也不给她上,直接把她关进二楼的阁楼里,用铁链锁住门,让小妹在楼上面壁思过,什么时候认错了,什么时候放她出来。 陈家绣坊的老娘不便来找孙大娘了解大妹家的情况。 孙大娘觉得他家小儿子虽然人品什么的都还可以,就差在出生顺序上,若是能当老大,以后陈家绣坊就由他继承,但是做了老幺,最多只能分些银两,不是长久之计。不过,挑人做相公,最主要还是要看对方的脾气秉。若是勇于担当,有抱负,家业什么的都可以慢慢赚。 孙大娘于是把大妹家的情况简单说了一下,又把大妹的为人夸了夸。 听见她们家里没娘,老爹赚不了银子,又有两个上学的妹妹要大妹供养,陈大娘脸都绿了。 孙大娘看着情况不妙,于是不再往下说。陈大娘道自己家里还有事情,客气地邀请孙大娘改去自家吃饭,也不让孙大娘送,自己走了。 孙大娘冷笑一声,转身回去做事。 上巳(上) 到了三月初三,便是上巳节,《论语》里:暮者,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便是描写这一天的场景。 多雨,接连几天绵绵不断,直到昨才开始放晴,原以为雨卷残花,落红遍地,枝头定是一片藉之态,却没想到才仅仅一天的休整,这些花儿便好似得到重生,鸟儿们也凑在一起唱和,这个“叽叽”,那个“喳喳”,应和着道路上的银铃笑声,分外动人。碧天如洗,白鹤行飞,花摇柳动,袅袅娟娟。 到达约定地点,大妹下了马车,正四处寻找,衣摆却被人牵住了,转头一看,正是苏慕亭的丫头苏甜。 “温姑娘。”甜甜笑说道,“我家小姐正等您。” 大妹顺着甜甜所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苏慕亭站在那一树桃花之下向她招手,风吹过,惊落花瓣无数,洋洋洒洒覆了她一身。 大妹给车夫十几个铜钱,让他自找地方喝茶听曲,稍晚些再过来接她,然后携了甜甜,向苏慕亭走去。 “我哥哥他们在等着呢。”苏慕亭说道,带着大妹往西边走去。一路上,只见垂杨倒挂,绿荫匝地,一旁还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绕些苍藤碧藓,其中有一株紫藤,结紫花蕾,还未来得及开放。 溪边有个原木搭成的亭子,上面盖了一层茅草,效仿农家之乐,亭下有三位年轻公子在说笑,看见苏慕亭三人过来,齐齐站起来相。打头一个约有二十余岁,其他两人差不多大小,约有十五六光景,三人服饰美,佩戴考究,最大的那个偏瘦些,脸上似乎有些倦容,剩下两个皆是神采奕奕,一个剑眉燕眸,即便不说话,也似乎在笑,另一个书卷气更浓些,温文尔雅,举止闲静。 苏慕亭分别给大妹介绍:年纪稍长的是她大哥,有书卷气的是她二哥,另一个则是她的表哥,姓郑。大妹与他们见礼毕,听见溪边上的人说:“来了!来了!”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从上游疏疏密密漂下来许多吃食:有彩蛋、红枣、桂圆、苹果、黄梨。 “小姐,我去给你占位置!” 才说着,苏甜便跑下去,从姑娘媳妇、大哥大叔腋下钻去,没几下便不见人影。 苏大哥摇头,笑道:“猴儿一样。” 苏二哥约了才子们写诗,不和她们一道,于是苏慕亭四人缓步往溪边走去。苏大哥向大妹问些孙家绣坊的事情,大妹一一回答了。 苏甜霸占了五个人的位置,坐在那里冲他们使劲地摇手,四人依次捡了石头坐下,苏大哥为首,郑表哥其次,再为苏慕亭,大妹紧挨着她,最末是苏甜。 溪水淙淙,因地势较缓,水较缓,彩蛋、红枣等东西顺着水慢慢漂下来,红红的颜,衬得溪底下的鹅软石也益发圆润可。 苏甜找了一树枝,从溪水里扒拉过来好多吃食,提起衣摆捧了,分发给四人,苏大哥和郑表哥都不要,苏慕亭捡了个梨,大妹拿了个苹果,苏甜抱了剩下的,喜滋滋坐回原位,一边吃着,一边不安分地瞟着水面,一有她喜吃的漂下来,立马用树枝勾过去。 上巳(下) 与苏家有通家之好的秦家太也过来游玩,带了几位夫人和少爷小姐,苏二哥通知苏大哥和苏慕亭前去请安,苏甜把吃食放在位置上,叮嘱大妹一定要看好了,然后抖抖衣摆,小跑着跟上苏慕亭。 溪道两边人头攒动,摇晃的身影倒映在溪水中,扑朔离。一对姐妹花来得晚,找不到位置,见这里空了两个,忙走过来,问郑表哥可否坐在这里。 郑表哥道:“姑娘随意。”接着起身,坐到苏慕亭的位置上。 远处有丝竹奏乐,香风习习,花气蒙蒙。上游漂来一个大红木制托盘,托盘上摆了两只酒杯,顺着溪而下,捧盘竟然没有颠覆。 大妹伸手去够拿,郑表哥觉得口渴,也拿起一杯。两人举杯到半道发觉拿不动,低头一看,才知道两只杯脚被哪个恶作剧的用红线绑在了一起。 郑表哥咳嗽一声,将酒杯放在泥地上,站起来掸掸衣摆,抬脚走了。大妹也忙放下酒杯,俯身掬了把溪水拍脸。 又独坐了一会儿,久等她们不回来,大妹起身去找苏慕亭。 沿着溪边往上再走二三十步,右手边是一片梨花林,正开花时节,落花如雪,飘飘扬扬盖了一地,有些人家携挈子出来,就在地上铺张席子,一家人坐在上头其乐融融。 林子深处,有乐娘在唱百花弹词:问谁人开辟就花花世界,更哪个创下草草乾坤,百年中无非是香花炎。一里不可少檀板金樽。慨世间有无数名花异卉,普天下知多少花朵花名。君不见锦堤边千般烂漫,君不见红娇畔万种神,君不见上蜂喧蝶攘,君不见宜苑燕送莺。一种种,一般般,看他妖。红者红,白者白,听我评论…… 远远的,大妹看见苏大哥和苏慕亭两人站在一起说话,因离得远,听不见谈话内容。 “那位温思姑娘,什么来历?”苏大哥问。 “一个农家姑娘,在绣坊里做绣娘……”苏慕亭突然警戒起来,反问道,“大哥问她做什么?” 苏大哥亲昵地拍拍妹妹肩膀,笑道:“你刚进城不久,也没其他朋友,大哥怕你被人骗了。不过这位温姑娘——从举止上看,倒是个安分守已的。” 苏慕亭留了个心眼,笑道:“是呀,她爹对她管教严的,年纪小小就定亲了,过了及笄便要嫁过去。” 苏大哥面对小径站立,因此能看见大妹走近,停了话,将她笑看着。苏慕亭转身,看见大妹过来,于是了上去,拉着她的胳膊去找苏甜。 苏慕亭知道自己哥哥的秉,家里有个如花似玉的子,偏偏不足,成亲没三年,鼓捣了四个妾进门,听下人们嚼舌,估计外头还安了外室。 暮霭微生,花期空濛,晚风漾,香气芬芬,踏的人们渐渐散去,大妹找到孙家绣坊的马车,与苏家兄妹和郑表哥告别。 苏大哥客气地邀请道:“温姑娘有空常来苏家玩。” 大妹说好,点头道谢。 求签 江越郡以织造为主,而东凌县又以刺绣挑大梁,整个县城有几千个绣娘。县太爷夫人也好此道,常去一些大绣庄向老绣娘们讨教针法,常绣一些挂画啊、佛像啊、摆件啊之类赠送别人。县太爷耳濡目染之下,对刺绣一事也进行了专门研究,觉得刺绣如同写字作画,不能单靠技术,要不然绣出来的东西再好再真也没有神韵,而韵这种东西,得用知识去熏陶、去浸染。 得此发现,连针都不懂怎么拿的县太爷如同探索到刺绣的至深境界,决定举办一期刺绣学堂,以提高东凌县绣娘的整体涵养。刺绣学堂由县衙出钱聘请讲课夫子,各家绣坊推荐绣娘参加学习。 绣坊们早就习惯了县太爷这种有钱瞎折腾,没钱穷折腾的鼓捣劲头,但又不能不奉承,于是召集绣娘们商量,看看有没有人主动报名参加。绣娘们不愿为这些事情耽搁工期,因此并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绣坊没办法,只能点名。大妹属于自荐的,让孙家绣房的其他绣娘们松了口气。 学堂开设在县城,食宿全免,一共要进行五天,有些被硬过来的绣娘不愿意听酸秀才们倒书袋,干脆闭了房门躲在屋子里干私活,真正听课的绣娘没有几个。 这一天,终于来了位老绣娘给她们讲课。老绣娘曾经在京城里的大绣庄干过活,属于见过大世面的,年纪大了之后衣锦归乡,在县城里置办一座宅子,享受饴孙之乐。 绣娘们央求老绣娘讲讲金银绣庄的事情。 金银绣庄是全国最顶级的绣坊,绣坊创始人金针娘娘和银针娘娘当年全凭手中的两绣针,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并列第一,夺得当今皇后大婚凤袍霞帔的主绣资格。据京城传言,由金针娘娘和银针娘娘绣制的凤袍栩栩如生,进当曾引来百鸟朝凤,在皇上方黑盖了一片,直到册封典礼全部完成、皇后住进凤鸾才逐渐散去。 老绣娘讲这些的时候很得意,好似自己亲眼看见一般。京城绣坊这么多,她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绣娘,估计连金针娘娘和银针娘娘的面都没见过,但无碍于女孩们的想象与羡往。 这一天是一位老秀才讲诸子百家,绣娘们觉得无聊,相约一起出去玩。 一行人逛了大街,吃了果脯,听了评书,看了杂耍,经过月老庙的时候,不由放慢脚步,犹犹豫豫。都是适婚年纪的姑娘,除了刺绣之外,剩下的大事就是找婆家。不过小姑娘们面皮薄,想要进去,又不好意思。踟蹰了一会儿,这个推推那个,那个瞅瞅这个,咬着手绢吃吃地笑,又不好意思说。 一个子直的姑娘首先站出来,在前头打前阵,后面的姑娘踟蹰了一会儿,也都扭扭捏捏跟进去。 拜完神仙,许完心愿,之后便是求签。大妹随大拜了拜月老,并不打算求签,抵不住同行的绣娘们一个劲把签筒往她手里,于是也跟着求了一支。 绣娘们依次去解签文,又不愿意让别人听见,于是彼此商定后面等待的要离前面解签的那个一丈远。 签文有好有坏,解签之后,自然有人喜有人愁。SZruNFENg.nET |